「累贅?瑰寶?」-淺談營建工地的「貝」如何化「贅」為「寶」
一行人旋即來到上青田建案的工務所,重要主管們早已抵達,和巫教授握手寒暄同時,出土標本也陸續陳列於會議桌上(圖二)。在巫教授開始觀察標本同時,我率先發問工地主任:「上青田建案對這批標本的想法是?」主任答道:「想在未來的大廳或交誼廳等公共空間設置裝置藝術,以活化空間利用。」林負責人也適時補充,透過這樣的概念,希望可以跟未來的客戶進一步說明,本建案施工的地基是相當原始與乾淨的;再者,「貝」即是古時的「錢」(這樣的想法不知是否來自巫教授努力推廣貝文化數年的影響?),是大富大貴的象徵!雖然不免俗的脫離不了商業味道,但個人相信,這至少是個開端,結合自然與人文的生物多樣性概念的萌芽。 從永續的觀點來看,裝置藝術的背後,更重要的應是其所蘊含的知識背景,藉由故事的串連來賦予它生命。透過軟體動物學研究室執行「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歷年來所累積的貝類資料庫與相關研究成果,我們希望能夠化累「贅」為瑰「寶」,透過出土的貝殼標本來賦予這個案例更深一層的人文內涵。接下來,提供以下五點方向做為參考: 一、貝類的生物定位: 二、貝類與人類的關係: 三、與貝類相關的研究: 四、貝類與人類的「住」: 五、與過往歷史的情愫: 參考資料:
圖一、建案工地圍籬上的詩畫
圖二、標本陳列
軟體動物是一群身體不分節,體表柔軟濕滑的無脊椎動物。軟體動物的外殼即俗稱的「貝殼」;多數軟體動物都具有貝殼,僅少部分種類因退化而消失,故軟體動物於民間又常俗稱「貝類」。在生物分類階層中,貝類是屬動物界的軟體動物門(Phylum Mollusca),總共分為尾腔綱(Class Caudofoveata)、溝腹綱(Class Solenogastre)、單板綱(Class Monoplacophora)、多板綱(Class Polyplacophora)、掘足綱(Class Scaphopoda)、雙殼綱(Class Bivalvia)、腹足綱(Class Gastropoda)和頭足綱(Class Cephalopoda)等八個綱。在我國近海遠洋漁撈業與沿海養殖漁業的主要漁獲中,頭足綱的魷魚、鎖管、花枝,腹足綱的九孔螺、鮑螺,以及雙殼綱的文蛤、台灣蜆、牡蠣、西施舌等,都是耳熟能詳且極富經濟價值的貝類。
早在寒武紀時代,貝類就出現在地球上,到目前為止,全世界的貝類紀錄已經超過十萬種以上了。自從人類出現在地球上之後,貝類一直是人類相當重要的食物來源,這可由已出土成千上萬的貝塚或貝類遺址中的生物遺留得到證實。造型變化多端、色彩鮮豔豐富的貝類,也常被作為蒐藏、鑑賞與研究的對象。結合與利用貝殼特有的真(珍)珠光澤,使得人類的生活與文化品質大大的提昇;古老的東方人將貝類作為食物與藥材,西方人更將貝類視為宗教或護身符的圖騰與表徵。在人類生活的歷史軌跡中,貝類經常被融入在商業行為中,如早期以物易物所流通的貝幣,擁有貝類圖案或造型的郵票、塑膠貨幣等,從這些實例中的人類生活行為經驗累積,可知貝類與人類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甚至是分不開的。
貝類的分佈不侷限於海洋,也可見於陸地(人類的介入與傳播);貝類的重要性不僅在地球生態圈具關鍵位置,也是人類文明中的重要角色;貝類的碳酸鈣結構,可以長久的被保存在不同年代的地層之中,等待後人的發現與考證。整體來說,地層中貝類遺骸的使用,可概略舉出下列五點:(1)環境科學研究:貝類碳氧同位素鑑定可用於古環境水域水體研究、古環境海域環境分析、古環境溫度改變探討、古環境重建、貝類採集與古環境變遷關連研究。(2)歷史解構與重建:人類採集行為研究、人類飲食行為研究、人類工具、生產方式與使用行為研究、人類信仰行為研究、貝材及石材混用行為研究。(3)考古發掘紀錄:考古發掘紀錄、貝塚清冊之資料庫管理與資料分析研究圖鑑、考古行為(貝塚)之教學與記錄方式探討。(4)生物、地質科學:地層與其包含之貝化石研究、貝類化石分類研究、貝化石與貝類破壞機制研究、貝塚(化石)產出分析、貝類遺留與相關行為研究。(5)社會經濟:貝類遺留與人類交易行為研究、貝類遺留與社會貿易行為研究、採貝經濟策略研究等。
貝類不僅是人類的美食,食剩的貝殼也具有各種不同的再利用價值。造型特殊的貝殼當然是收藏家、裝飾藝術的最佳選擇;碾碎的貝殼,則是家禽的飼料和植物的肥料之一;高溫加壓磨成粉末狀的貝殼,則被利用於建築材料。圖三是金門宅後村的牡蠣燒石灰窯的設施,前方所堆積的為牡蠣貝殼,後方第一間建築物是燒牡蠣殼的石灰窯,火是由後方利用鼓風爐持續生火,燒到一段時間之後,可由建物後方取出燒過的牡蠣貝殼,再移到第二間建築物中,加以搗碎,用篩子篩除較大的石頭顆粒,即為建築用的貝殼灰。通常煅燒過的貝殼灰,較直接搗碎的貝殼灰黏性要大。圖四是金門國家公園委託當地燒牡蠣灰業者修復水頭洋樓古蹟,該古蹟洋樓牆面的修補,必須要用傳統的貝殼灰。貝殼灰需要先煅燒、搗碎、篩選後,泡於水中使「發(發酵)」後,再混以麻絨纖維、細沙及水泥等,攪拌後即可使用。除了作為建築材料使用外,亦有以貝殼外型或內部結構作為建築元素的案例,如台北縣金寶山墓園的戶外造景設施,整座金寶山的戶外造景大部分與貝殼有關,因為貝類與佛教的關係密切,佛教的七寶或八大吉祥物中,都有貝類,如真珠、硨磲蛤或法螺等。因此金寶山的造景規畫,就以貝類為主,全區呈現一片祥和與安樂的氣氛。在國外也擁有許多以貝類造型設計的世界知名建築物,如澳洲雪梨的雪梨歌劇院,建物造型看似多枚鸚鵡螺排列組合,此種造型對於聲音的凝聚效果最佳,也因而成為澳洲醒目的地標;在美國紐約的古根漢博物館,整個建築物的造型像是倒立的螺旋貝殼形狀,其目的則是為了對室內空間規劃與動線設計做最有效的利用。
圖三、金門少數碩果僅存的灰窯
圖四、蚵殼灰施工現場
圖五、金寶山福座貝殼造型旋梯
似曾相似的巨大牡蠣貝殼,也曾經在不久前的新生高架整治工程現場中出現過(圖六),根據地緣關係的推敲,兩地似乎與瑠公圳有些許關連性,亦或許都處於地勢較低窪的古代河道區,上網探究瑠公圳相關資料後,在圖七中可看出端倪,底圖是西元1939年繪製的瑠公水利組合區域圖,建案工地以藍點標示,鄰近水道區則以陰影加強標示,另套疊鄰近街區分佈圖,以顯示對應位置,淡綠色區塊即為今日的「大安森林公園」,可以看出建案工地鄰近瑠公圳第二幹線不遠,而該河道的後段即為今日位於新生高架橋水泥加蓋面底下的「特一號排水溝」,渠道出口連接基隆河,如此的地域關聯性,不難看出地層堆積型態可能產生的共通性。瑠公圳是大台北地區近兩百年來相當重要的水利工程建設,而它的發展史也蘊含了先人奮鬥的過程的點滴,在經由工事所發掘出土的貝類,透過人文歷史的串場後,竟也可成為一篇富有人文情懷的詩篇。
圖六、長度近26公分的巨型牡蠣,內面閉殼肌痕清晰可見
圖七、昭和14年瑠公水利組合區域圖改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