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資料

列出此文獻提及的貝類物種
編號
100162
年份
1990
作者
藍子樵(T. C. Lan)
期號頁碼
15:44-52
標題 (書名)
貝類入門
刊物名稱
貝友 (The Pei-Yo)  出版者 中華民國貝類學會 (The Malacological Society of Taiwan)
關鍵字
 無殼綱(Aplacophora), 單板綱(Monoplacophora), 多板綱(Polyplacophora), 腹足綱(Gastropoda), 掘足綱(Scaphopoda), 雙殼綱(Bivalvia), 頭足綱(Cephalopoda), 生態(Ecology), 生殖(Reproduction), 哥斯達黎加(Costa Ric), 美國(USA)。
  • 主題:介紹貝類的分類與生態。
  • 貝類科名:無殼綱(Aplacophora);單板綱(Monoplacophora);多板綱(Polyplacophora)的石鱉(Chiton);腹足綱(Gastropoda)的翁戎螺科(Pleurotomariidae)、鮑螺科(Haliotidae)、鐘螺科(Trochidae)、蠑螺科(Turbinidae)、笠螺科(Patellidae)、青螺科(Acmaeidae)、蜑螺科(Neritidae)、玉螺科(Naticidae)、骨螺科(Muricidae)、芋螺科(Conidae)、海螄螺科(Epitoniidae)、海鹿科(Aplysiidae)、泡螺科(Hydatinidae)、海蜷科(Potamididae)、駝蝶螺科(Cavoliniidae)、紫螺科(Janthinidae)、頂蓋螺科(Hipponicidae)、瓷螺科(Eulimidae)、舟螺科(Calyptraeidae)、蛇螺科(Vermetidae)、鳳凰螺科(Strombidae)、法螺科(Ranellidae)、唐冠螺科(Cassidae)、鶉螺科(Tonnidae)、旋螺科(Fasciolariidae)、香螺科(Melongenidae)、裸鰓類(Nudibranchia)、松螺科(Siphonariidae);掘足綱(Scaphopoda)的象牙貝(Tusk Shell);雙殼綱(Bivalvia)的銀錦蛤科(Nuculidae)、簾蛤科(Veneridae)、蜆科(Corbiculidae)、牡蠣科(Ostreidae)、偏口蛤科(Chamidae)、海扇蛤科(Pectinidae)、海菊蛤科(Spondylidae)、殼菜蛤科(Mytilidae)、鶯蛤科(Pteriidae)、蛀船蛤科(Teredinidae)、蚌科(Unionidae);頭足綱(Cephalopoda)的章魚(Octopus)、烏賊(Squid)、墨魚(Cuttlefish)、鸚鵡螺科(Nautilidae)。
  • 導讀:本文將貝類分為七綱,一、無殼綱-軟體內外均無殼,有的種類腹部有一條溝,生活在海中,現生200種。二、單板綱-貝殼像笠螺,軟體有5-6對鰓。1952年在哥斯達黎加海深3,750公尺所捕獲,現生11種。三、多板綱-身體由八片殼板覆蓋,通稱為石鱉。5億年前就出現在地球,形狀仍未改變,現生500種。四、腹足綱-具卷形貝殼,80%的貝類均屬腹足綱。有3個亞綱,前鰓亞綱(鰓在心臟前面,如龍宮貝、九孔螺、蠑螺、骨螺、芋螺、海螄螺等)、後鰓亞綱(鰓在心臟後面,如海鹿、泡螺等)、有肺亞綱(外套膜有肺的功能,如蝸牛、蛞蝓等)。五、掘足綱-殼形如象牙,兩端開口一粗一細,如角貝。4億多年就出現在地球上,現生350種。六、雙殼綱-具雙殼,有閉殼肌和韌帶相連,如文蛤、海瓜子、蜆、簾蛤,現生20,000種。七、頭足綱-身體由外套膜包覆,在中生代就非常興盛。如小管、章魚、烏賊、鸚鵡螺等,現生650種。貝類的生態-本文依循5個方面介紹。一、貝類的生活-海底爬行的貝類(以腹足在岩礁、珊瑚礁或礫石上爬行,如石鱉、九孔螺、笠螺、鐘螺、蠑螺、蜑螺等)、固定生活的貝類(牡蠣、偏口蛤用左殼,海菊蛤、襞蛤用右殼,固著於岩石上生活,也有的貽貝、真珠蛤,用足絲附著於岩礁上)、挖洞生活的貝類(石蜊在礁石挖洞,柱船蛤在木頭挖洞生活)、潛泥沙的貝類(大多數雙殼貝都用足部潛入沙泥中生活,芋螺、海蜷等腹足類也能潛行生活)、浮游的貝類(駝蝶螺、紫螺會浮游在海中)、共生寄生的貝類(頂蓋螺寄生於九孔螺或蠑螺外殼,瓷螺寄生於棘皮動物上,淡水蚌的幼蟲會鉤附在魚的身體上)。二、貝類的繁殖-體外受精的貝類,通常是雌貝排卵,雄性在旁排精。有的貝類是雌雄交配,體內受精。發育過程是受精卵幼蟲浮游幼蟲成體。三、貝類的攝餌-藻食性的貝類(原始腹足貝類,通常是啃食海藻)、吃浮游生物的貝類(舟螺、蛇螺、雙殼貝都以過濾或黏取浮游生物為食)、吃海底有機堆積物的貝類(銀錦蛤、鳳凰螺都嗜食海底有機碎片)、肉食性的貝類(新腹足目的貝類以肉食為多)、挖穿貝殼吃的貝類(芋螺、骨螺、法螺、唐冠螺、岩螺等,都能將其他貝類鑽孔,再消化其貝肉)、鯨吞食物的貝類(鶉螺、旋螺、香螺、芋螺等,能將小動物吞食入口)、吃固定型動物的貝類(海麒麟吃固定種類的海綿)。四、貝類的活動-有週期性的活動(青螺、網紋松螺等,會隨著潮水漲退週期活動,蠑螺的活動與日光週期有關)、有住所的貝類(笠螺、松螺、黑松螺等,都有固定的住所,離家為了覓食,吃飽了就回家)、有地盤的貝類(美國有一種笠螺,在1平公尺內有其他貝類侵入,會前往驅離)、會跳躍的貝類(虫昌螺碰到海星會跳起來逃走)、外套膜反應的貝類(笠螺及玉螺遇到海星或結螺的攻擊時,會伸出外套膜,讓牠抓不住或是外套膜分泌出大量的黏液,以逃過一劫)、會游泳的貝類(墨魚、小管都天生會游泳,海扇蛤碰到海星,也會一開一閉雙殼,噴水而迅速游開)。五、貝類在生態環境中的角色-「人為的破壞」與「自然的生態」如何維持平衡,這是人類當前的重要課題。
  • 備  註:骨螺與芋螺不屬於中腹足目,應屬於新腹足目。寶螺、海蜷、田螺不屬於新腹足目,應屬於中腹足目。貝類的發育過程,通常需要經過變態期,稱為擔輪幼體(Trochophore)和面盤幼體(Veliger),這種變態期,會因種類不同而有所不同。
  • 詞:無殼綱(Aplacophora)、單板綱(Monoplacophora)、多板綱(Polyplacophora)、腹足綱(Gastropoda)、掘足綱(Scaphopoda)、雙殼綱(Bivalvia)、頭足綱(Cephalopoda)、生態(Ecology)、生殖(Reproduction)、哥斯達黎加(Costa Rica)、美國(USA)。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中央研究院 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版權所有
台北市南港區11529研究院路2段128號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除另有註明, 本網站之內容皆採用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