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資料

列出此文獻提及的貝類物種
編號
100179
年份
1991
作者
鄧志忠(J. J. Deng)
期號頁碼
16:35-38
標題 (書名)
台灣的食用頭足類
刊物名稱
貝友 (The Pei-Yo)  出版者 中華民國貝類學會 (The Malacological Society of Taiwan)
關鍵字
 頭足綱(Cephalopoda), 食用貝(Edible Mollusks), 紐西蘭(New Zealand), 台灣(Taiwan)
  • 主題:介紹台灣食用的頭足類。
  • 貝類科名:頭足綱(Cephalopoda)的烏賊科(Sepiidae)、鎖管科(Loliginidae)、耳烏賊科(Sepiolidae)、章魚科(Octopodidae)、船蛸科(Argonautidae)。
  • 導讀:台灣食用的頭足類有下面幾類,一、烏賊科-俗名叫花枝、墨魚,體內有石灰質的殼,稱為海膘蛸,鰭窄,占胴體兩側全長,觸手十腕,肉厚,常見的有真烏賊Sepia esculenta Hoyle(體呈長扁卵圓形,外套膜黑色,台灣產烏賊最大的一種,達30公分,也最常見,俗稱花枝)、無針烏賊Sepiella miandroni de Rochebrune(身體橢圓,後端圓,內殼末端鈍,體腔末端有腺質孔,達20公分,捕獲後有紅褐色液體流出,俗稱墨賊)、耳烏賊Sepiola birostrata Sasaki(體腔短,略呈球形,鰭近似圓形,狀如雙耳,觸腕特長,體長約5公分,俗稱墨斗、耳鰂)、羅氏烏賊Sepia rouxill Orbigny(體呈橢圓形,觸腕8支,另2支長觸腕會縮在頭內)。二、鎖管科-俗稱小管、小卷、魷魚和槍烏賊,末端尖瘦,鰭在體腔兩側,形狀菱形,殼薄,細長而透明,常見的有軟翅(體長10公分,呈長卵形,鰭寬而長,占體腔兩側全長,俗名軟翅仔、泥障鰂)、真鎖管(體呈長梭形,最為常見,鰭在體腔尖部,呈菱形,達30-40公分,俗稱透抽、槍鰂)、台灣鎖管(體腔呈長梭形,比真鎖管略小,達25公分,觸手較長,可達到鰭,俗稱鎖管、小捲)、尖鎖管(體細長,達20公分,尾部尖,鰭小,鰭不連尾,外套膜有紅褐色斑點,俗稱尖仔)、鎖管(體型較小,體呈梭形,鰭菱形,位於尾部,產量最多,俗稱脆管、小卷)、紐西蘭魷(身體細長,鰭呈菱形,位於尾部,觸手較鎖管粗,體黃褐色)。三、章魚科-體呈卵圓形,觸手8支。四、船蛸科-很多不可食,但也有可食種類。
  • 備註:軟絲不屬於烏賊科,應屬於鎖管科。耳烏賊不屬於烏賊科,應屬於耳烏賊科(Sepiolidae),學名應更正為Euprymna morsei (Verrill)。軟翅的學名是Sepioteuthis lessoniana Lesson。真鎖管的學名是Loligo edulis Hoyle。台灣鎖管的學名是Loligo chinensis (Gray) 。尖鎖管的學名是Loligo sibogae (Adams) 。紐西蘭魷的學名是Nototodarus sloanii (Gray)
  • 詞:頭足綱(Cephalopoda)、食用貝(Edible Mollusks)、紐西蘭(New Zealand)、台灣(Taiwan)。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中央研究院 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版權所有
台北市南港區11529研究院路2段128號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除另有註明, 本網站之內容皆採用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