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資料

列出此文獻提及的貝類物種
編號
100285
年份
1997
作者
林欣榮(S. R. Lin)
期號頁碼
23:38-39
標題 (書名)
台灣的有毒食用貝類
刊物名稱
貝友 (The Pei-Yo)  出版者 中華民國貝類學會 (The Malacological Society of Taiwan)
關鍵字
 腹足綱(Gastropoda), 雙殼綱(Bivalvia), 毒貝(Venomous Mollusks), 台灣(Taiwan)
  • 主題:介紹台灣有毒的食用貝類。
  • 貝類科名:腹足綱(Gastropoda)的織紋螺科(Nassariidae)、玉螺科(Naticidae)、骨螺科(Muricidae)、峨螺科(Buccinidae);雙殼綱(Bivalvia)的紫雲蛤科(Psammobiidae)。
  • 導讀:貝毒通常是指一、麻痺性貝毒-中毒較輕時,舌頭有麻辣感覺,嘴唇會麻麻的。嚴重時,食後30分鐘左右,口、舌、面部呈現麻木和灼熱感,接著頸、腕、四肢末端麻痺,運動失調,語言障礙,嘔吐,呼吸神經麻痺而死亡。若熬過12小時,就恢復正常。二、河魨毒-與麻痺性貝毒症狀相似,所不同的是潛伏期在3小時內(通常在10-15分鐘),若熬過18-24小時,就可撿回一條命。三、下痢性貝毒-較為少見。台灣發生過幾次貝類中毒事件,在19861月,屏東東港的西施舌麻痺性貝毒,死亡二人。1994年,屏東枋寮吃了花織紋螺Nassarius castus(當地稱為尖螺)及球織紋螺(當地稱為苦螺、鳳梨螺,圖片請參看文獻編號:100272),這兩類的織紋螺是吃海底腐肉,會帶有麻痺性貝毒及河魨毒。含有貝毒的貝類,還有細紋玉螺、腰帶玉螺、大玉螺、白玉螺(圖片請參看文獻編號:100282)等,均有微量河魨毒,皺岩螺的中腸腺也含有少量河魨毒。台灣海洋大學檢測30多種貝類,發現細紋玉螺、腰帶玉螺、球織紋螺等的中腸腺和肌肉,以及台灣鳳螺的中腸腺有毒性。通常貝類的毒性存在於中腸腺,與季節沒有很大的關係。若以水煮30分鐘,即可降低毒性1/5,還可殺菌。加鹽烹煮可減少腸道吸收,至於有毒的雙殼貝,多含麻痺性貝毒。在冬天較為嚴重,因此建議冬天少吃西施舌,不吃中腸腺,不生食,加鹽煮熟即可享受海鮮美食。
  • 詞:腹足綱(Gastropoda)、雙殼綱(Bivalvia)、毒貝(Venomous Mollusks)、台灣(Taiwan)。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中央研究院 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版權所有
台北市南港區11529研究院路2段128號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除另有註明, 本網站之內容皆採用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