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 台灣寶貝-貝類與人文多樣性(8-5) 「行」-貝類與人類的行與溝通


 

寶貝 台灣寶-貝類與人文多樣性

(8-5) 「行」-貝類與人類的行與溝通

 

文:巫文隆    研究員

圖:張文誠  專案經理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行」-貝類與人類的行與溝通

中國古代的殷商文化中,可以見到馬車前的馬匹頭上所戴的蚌飾(中研院史語所典藏),即是以貝殼為材料。今日台灣西南沿海的大陸棚是重要的貝類養殖地區,常常可以見到用貝殼所鋪成的道路。在金門古蹟的得月樓外牆壁,就是參雜著碎蚵殼的建築。再看看世界上第一艘核子潛水艇「鸚鵡螺號The Nautilus」也是因為利用鸚鵡螺 (26) 能在海中自由浮沈的特性而命名。



 

 

貨幣的演進

當貨幣的觀念尚未形成前,人類早期的商業行,應該是較原始的「以物易物」的行為。隨著漁獵、畜養以及種植等技術不斷的發達,物資越來越多樣化,以物易物的方式逐漸不足以滿足人類的需求與交易行為。貨幣的觀念逐漸發展出來,最早期的應該是以貝殼做為貨幣的代表與單位 (巫文隆,2005a2005b),如貝幣 (27)。多少貝殼可以代表多少的貨物價值,當銅器、鐵器等金屬進入人類的生活當中,貝殼錢幣開始慢慢的退出貨幣市場,而被金屬錢幣取代。但是大量的金屬錢幣的重量,也算是一種負擔。人類發明了造紙技術之後,紙的可能及用途,深入了人類的各種生活層面,大面額的貨幣,逐漸改用紙張錢幣或有價證券等,這些變成相當重要的人類文明與經濟的指標。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石油副產品的塑膠,有逐漸取代紙張的趨勢。人類改變攜帶錢幣或紙鈔的觀念,進而利用塑膠卡片的認證,如信用卡、電話卡或各種交易的貴賓卡等,已經代表著現代人的經濟行為了。










 

貝錢的應用

人類不管是旅行,經商或各種遷移的活動,總是會遇到許多不同機會的交易活動,也許是以物易物,也許是利用有認證的貨幣做為衡量價值的標準。在早期,最常被利用的即為貝殼,亦稱貝幣 (27)。在新石器時代,以貝作為貨幣使用,商朝和西周還繼續使用。西漢時代文獻曾記載:先民、古者,是以龜、貝為貨幣的。郭瓚《文貝讚》亦有「先民有作,龜貝為貨」的記載。因此古代確實有用海貝殼充作貨幣,稱為貝化(),而做為貨幣的海貝,還有黑星寶螺、阿拉伯寶螺、金環寶螺及貨幣寶螺等。這些寶螺都常見於中國東海、南海及太平洋與印度洋周邊或島嶼的潮間帶與低潮線海域。在春秋時代的山西侯馬鑄銅遺址,有大量的【包金銅貝】鑄幣出土。有些地區,還可以貨幣寶螺數目的多寡,交換馬匹、獸類等民生物資。現今流行的水手帽等各種服飾,常會縫上貨幣寶螺或其他貝類以為裝飾 (28)。筆者也設計了一款印上「貝字百譜」的布質環保購物袋 (29-1)。西方人於十七、十八世紀,將貨幣寶螺 (或金環寶螺等) 做為錢幣,大量前進非洲,以便進行奴隸的貿易買賣,這種黑奴貿易行為,在一系列的非洲研究中,是相當顯眼而引人注目的研究課題 (Hogendorn and Johnson, 198629-2)







 

 參考文獻

Hogendorn J. and M. Johnson, 1986 The Shell Money of the Slave Trade, xv+230. African Studies Series 4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巫文隆,2005a,貝文化-貝類的人文詮釋。台灣海中異寶,158-162頁。國立歷史博物館,台北,台灣。

巫文隆,2005b,《貝-有殼的世界》,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發行,1-37頁,台北,台灣。

 

 

展覽時間20100517 20110131

展覽地點: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聯合圖書館二樓

主辦單位: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中央研究院機構計畫

承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本土貝類數位典藏計畫

協辦單位: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

 


Copyright ©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 Biodiversity Research Center, Academia Sinica
128 Academia Road Sec. 2, Nankang Taipei 115 Taiwan.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content on this sit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 Derivative Works 2.5 Taiwan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