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Detail

Shells in this paper or book
No
000001
Year
1974
Author
金良晨 (L. C. Ckin)
Volume & Page
1:5-9
Title (Book Name)
龍宮翁戎螺之發現與貝類學會的成立(Discovery of Pleurotomaria rumphii and the foundation of the Malac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Publisher
中華民國貝類學會 (The Malacological Society of Taiwan) Journal Name 貝類學報 (Bulletin of Malacology)
Keyword
 腹足綱(Gastropoda), 雜項(Miscellanea), 台灣(Taiwan)
  • 導讀:1968年11月15日台灣漁船豐寧一號,在東沙群島西台灣339漁區(即北緯20度,東經115度)撈獲龍宮翁戎螺Pleurotomaria rumphii(通稱龍宮貝),此為台灣首次發現,但為他人所收購(這個標本現收藏於日本之鳥羽水族館,其採集地點亦有人說是在台灣與沖繩之間,而本文認為後者之可能性較大)。1969年5月2日基隆市集豐漁業公司集豐一號漁船,在無人島附近先撈獲三枚活體龍宮翁戎螺。該船於6日返航,其中一枚因打撈時受傷已死亡。台灣省立博物館劉衍館長獲悉後,於7日邀請台灣大學林朝棨教授赴基隆市鑑定後,將另二枚攜回館中飼養,以供觀眾觀賞及研究。當時大批市民聞悉,即蜂湧至博物館參觀。普通養魚箱與海底水壓、水溫差距甚大,因館中不及特製養殖箱,只用冰磚堆在普通養魚箱四週及箱底,以降低水溫,使之保持在攝氏20度以下。因係首次飼養,亦無養殖記載,又無參考資料,飼養方法頗成問題。俟將其排泄物化驗後,發現糞中含有珊瑚莖及藻類,經立即決定暫用乾海藻作飼料,並以大理石作為墊板,使其吸取石灰質。但可惜展覽當時是5月,天氣十分炎熱,第一隻龍宮貝在飼養4天後即死亡,另一隻則飼養至36天。自在台灣發現龍宮翁戎螺以來,社會人士對於貝類收集與愛好者日漸增加,外國學者如日本貝類學家小菅貞男、大山桂、鹿間時夫等紛紛來台考察,並有各界人士紛紛致函博物館及林朝棨教授,盼望作一次貝類專題展覽並組織貝類學會,利用台灣之優良環境條件,倡導研究貝類。本文還有第一屆貝展(台北)、高雄貝展、第二屆貝展(台北)及第三屆貝展(台北)的簡單描述。貝類學會的組成,係由林朝棨、梁潤生等30人發起,於1969年8月向內政部申請設立。內政部主管科告知,已有生物學會之組織,可納入該會,無須另組貝類學會。但經過林朝棨教授等人的多方奔走及努力,終在1970年3月2 日奉內政部第345672號通知,准予依規定籌組申報。籌備約經三個月後,於6月4日下午2點,假台灣博物館會議室舉行第一次發起人會議,發起人全體出席,由劉衍館長任主席。會中除了交換學會成員的意見外,並依規定推定劉衍、金良晨等13人為籌備委員,並公推金良晨為總幹事;並立即於下午3時舉行第一次籌備委員會議,公推梁潤生擔任主席。會中推定楊憲棠等三人任貝類學會會章起草委員;並推定各地區負責人。會中又決議大會成立預定日期在8月15日,學會全名為中華民國貝類學會。英文名為Malac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經第二次及第三次籌備委員會,決定10月4日上午8點,假台灣博物館舉行成立大會。貝類學會的工作是統一貝類的中文名稱、編輯會誌、編輯貝類原色圖鑑、舉辦貝類展覽等四大目標。
  • 關鍵詞:腹足綱(Gastropoda)、雜項(Miscellanea)、台灣(Taiwan)。


Copyright ©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 Biodiversity Research Center, Academia Sinica
128 Academia Road Sec. 2, Nankang Taipei 115 Taiwan.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content on this sit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 Derivative Works 2.5 Taiwan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