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
100395 | Year |
2004 |
Author |
陳瑞麟 | Volume & Page |
30:31-35 |
Title (Book Name) |
關渡水面下的美麗與哀愁—半世紀來大蜆研究的回顧 | ||
Publisher |
中華民國貝類學會 (The Malacological Society of Taiwan) | Journal Name | 貝友 (The Pei-Yo) |
Keyword |
雙殼綱(Bivalvia), 污染(Pollution), 滅絕(Extinction), 中國(China), 日本(Japan), 台灣(Taiwan) |
- 主題:回顧50年來台灣的大蜆研究。
- 貝類科名:雙殼綱(Bivalvia)的蜆科(Corbiculidae)。
- 導讀:本文整理50年來,台灣的大蜆研究歷史。最早的一批大蜆Cyrenobatissa subsulcata (Clessin 1817),標本是陳湘耀先生1930年代,在淡水河流域所採集的。之後幾乎沒有再有活的大蜆採集紀錄。1985年6月,在基隆傳統市場出現一枚大蜆,在1990年分別在台北超市及桃園傳統市場均有販售來源不詳的大蜆。2003年9月初,日人押方氏攜來一枚來自大陸的大蜆,而泉州業者也透露大蜆來自福建。2004年4月,日本的「微小貝」網站,報導新竹頭前溪水渠曾於2003年6月發現大蜆,但無法證明為台灣原生種或外來種。台灣陸續有一些報導淡水河的大蜆已經絕滅,這是相當遺憾的生態浩劫。因為清代以來,淡水河的「關渡分潮」是重要的淡北八景之一。河川沖刷的有機物滋生,自古以來關渡就是漁產富饒之區。大蜆(當地居民稱之為浮崙仔)就是當地居民捕食為生,但是隨著工業的發達,台北成為黑鄉,廢水沿基隆河排放而下,淡水河下游生態惡化,加上葛樂禮颱風重創北台灣。當局為了整治淡水河,1964年,炸毀獅子頭與關渡宮間的關渡門,生態環境整個破壞,昔日帶來豐沃有機質的河流,如今卻是工業污染後的死水。無法大規模遷徙的大蜆,就逃不過滅種的厄運。
- 關鍵詞:雙殼綱(Bivalvia)、污染(Pollution)、滅絕(Extinction)、中國(China)、日本(Japan)、台灣(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