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Detail

Shells in this paper or book
No
200003
Year
1985
Author
張文重(W. C. Chang)
Volume & Page
Title (Book Name)
墾丁國家公園陸貝之分佈生態調查研究
Publisher
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Journal Name
Keyword
 腹足綱(Gastropoda), 國家公園(National Park), 採集(Collection), 目錄(Catalogue), 華萊士線 (Wallace's Line), 英國(UK), 香港(Hong Kong), 菲律賓(the Philippines), 德國(Germany), 日本(Japan), 美國(USA), 緬甸(Burma), 馬來西亞(Malaysia), 中國(China), 印度(India), 西印度(West India), 太平洋(Pacific Ocean), 韓國(Korea), 台灣(Tai
  • 貝類科名:腹足綱(Gastropoda)的山蝸牛科(Cyclophoridae)、斷殼蝸牛科(Truncatellidae)、煙管蝸牛科(Clausiliidae)、錐蝸牛科(Subulinidae)、非洲大蝸牛科(Achatinidae)、鱉甲蝸牛科(Helicarionidae)、南亞蝸牛科(Camaenidae)、扁蝸牛科(Bradybaenidae)、扭蝸牛科(Streptaxidae)。
  •     讀:台灣處於亞熱帶及熱帶的界線,整年屬於溫暖多濕的海島型氣侯,陸地上林木茂盛、種類頗多,是盛產陸貝的地方,早期台灣之英國副領事史因福 (R. Swinhoe) 在台灣採集160個標本,送給英國貝類蒐集家康明 (H. Cuming)、其中陸貝由菲華 (L. Pfeiffer),首次發表於倫敦動物科學雜誌,經過十年後,英國軍醫總監哈恩格利福特 (R. Hungerford) 及胡來斯 (R. V. Fries)等,在台灣採集一些新種,爾後由駐香港、菲律賓德國領事莫連多夫 (O. V. Moellendorff) 聯載「中國產陸貝相」文中。之後,居住在香港的德國人史馬克 (B. Schmack) 由其託付的友人自台灣寄來的陸貝種,與貝特格 (O. Boettger) 共同記述貝類書籍中,台灣貝類學之研究,也因此由這些歐洲學者打開了研究的序幕。當台灣被日本割讓後,有關台灣陸貝之研究全部轉移到日人之手。最先是日人平瀨與一郎派遣大倉專助到台灣來採集陸貝,共得80種,其中約半數為新種,一併送到美國皮斯姆利 (H. A. Pilsbry) 處,經查定後共同發表,後來在台的日人陸續地報導台灣的陸貝,於1924年日人松田英二編纂《台灣貝類目錄》,其中包括約有150種(含亞種)陸貝,數年後,黑田德米報告蘭嶼之陸貝,係由生物地理學的觀點強調菲律賓系動物相對該地區的影響。後來黑田德米來台整理台灣產貝類標本並獲在台的日人教授多人之協助,而編纂《台灣產貝類目錄及新種》,其中包括180種(含亞種)之陸貝,該目錄即成為台灣目前唯一完備的貝類目錄,裨益台灣貝類學研究良多。光復後,貝類研究幾乎中斷,直到民國50年左右才又開始研究,當時是美國海軍第二研究所古恩茲 (R. E. Kuntz) 進行貝類與寄生虫間之關係研究。而收集許多有價值的資料,另外台灣省水產試驗所也進行台灣食用貝類的調查工作。從以上台灣貝類的研究歷史看來,大多的研究均偏重於採集記錄的報導,未能有系統的分類及生態學方面的研究報告,直到1970年,「中華民國貝類學會」正式成立後,國內的貝類研究又重新鼓起爐火,有許多年輕的貝類研究學者逐漸加入貝類的研究,台灣貝類的研究才逐漸的蓬勃發展起來。在這個期間,陸貝的研究均由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張寬敏教授一人掌旗,陸續地發現新種,到目前為止,台灣陸貝總數已增達217種,而每種的中文名稱也由中華民國貝類學會的訂名小組給于訂定完畢。墾丁國家公園位於恆春半島,鄰接華萊士線 (Wallace's line) 經過之處。華萊士線原來經過菲律賓民答那峨島 (Mindanao) 南部。但嗣後經狄克遜 (Dickerson) 及梅利奧 (Merrill) 修改,向北延伸至民答那峨島及民多羅島 (Mjndoro) 之西側,至1933年日人鹿野忠雄氏,將該線延伸至蘭嶼、綠島與台灣本島之間。在華萊士線之西側為極東區,華萊士線與魏博線 (Weber's line) 之間為華萊西亞區(Wallacea).魏博線之東側為巴布亞區 (Papua),根據鹿野氏的研究指出,極東區及巴布亞區各有其特有之動物群及植物群,而華萊西亞區除具有其特有之生物群外,尚有混入極東區及巴布亞區之生物群,所以。恒春半島的陸貝群也兼具有極東區及華萊西亞區之族群,在學術研究上佔有一席重要的地位。我們可以從已有的資料中,找出墾丁國家公園區域內的陸貝跟外國的關係性:如球蝸牛 (Acusta tourannensis ) 在墾丁國家公園的西海岸族群最多,而在中南半島、緬甸、金門、蘭嶼等均有同種蝸牛;青山蝸牛 (Leptopoma taivanus) 在東印度半島、馬來西亞、墾丁及台灣山區,蘭嶼、琉球等均有同種蝸牛生棲。除此之外,墾丁國家公園區域內之陸貝尚有若干與鄰近國家有密切親緣關係;如南台灣大山蝸牛 (Cyclophorus formosensis) 在中國西南部、印度、菲律賓也產有親緣種;台灣豆蝸牛(Pupinella swinhoei) 在日本九州、四國、奄美大島也產有親緣種;高雄斷殼蝸牛 (Truncatella takaoensis) 在西印度、太平洋諸島及西南岸、韓國濟州島等均產有親緣種;左旋蝸牛 (Coniglobus contarius) 在菲律賓群島北端之巴丹群島及蘭嶼等也產有親緣種。有趣的是墾丁國家公園區域內所產的球蝸牛及扁蝸牛 (Bradybaena similaris) 在中國東南海岸的金門也產有同種蝸牛,由此顯示,墾丁國家公園區域內所產陸貝群包括了極東區及華萊西亞區型之種屬,也許在台灣島成立以前曾經有遇強烈的寒流籠罩,而後氣溫再度回昇至目前的狀態,才自大陸脫離成島嶼,所以台灣的生物相才特具有中國大陸的特色,另一方面,台灣島與菲律賓群島的生物也相類似,也許在更早期間,兩個陸地曾相連結過,而經過長期間的演變,而形成親緣關係的固定化品種。所以,墾丁國家公園區域內的陸貝及其他生物相,均頗具學術上之研究價值,值得保育。本文紀錄了墾丁國家公園區域內陸貝的分佈狀況、棲息狀況、季節影響、貝類與植生關係、貝類族群的大量出現、陸貝混居狀況、陸貝的食性與活動範圍、以及陸貝的生殖季節。本文也附有墾丁國家公園內25種陸貝相,山蝸牛科-青山蝸牛Leptopoma taivanum Moellenforff、南台灣大山蝸牛Cyclophorus formosensis mollendroffi Schmacker et Boettger、絲線小山蝸牛Platyrhaphe minutus H. Adams、台灣山蝸牛Cyclotus taivanus H. Adams、台灣豆蝸牛Pupinella swinhoei H. Adams斷殼蝸牛科-高雄斷殼蝸牛Truncatella takaoensis Kuroda。煙管蝸牛科-白口煙管蝸牛Hemiphaedusa similaris H. Adams、擬謝氏煙管蝸牛Hemiphaedusa pseudosheridani Schmacker et Boettger錐蝸牛科-大錐蝸牛Allopeas gracile Hutton非洲大蝸牛科-非洲大蝸牛Achatina fulica Bowdich鱉甲蝸牛科-青鱉甲蝸牛Petalochlamys vesta Pfeiffer、台灣鱉甲蝸牛Petalochlamys formosana Schmacker et Boettger南亞蝸牛科-白高腰蝸牛Luchuhadra albida H. Adams扁蝸牛科-左旋栗蝸牛Coniglobus pekanensis Rolle、左旋蝸牛Coniglobus contraries Pilsbry et Hirase、班卡拉左旋蝸牛Pancala batanica pancala Schmacker、台灣大臍蝸牛Aegista subchinensis Moellenforff、老子盾蝸牛Aegista lausti Schmacker et Boettger、小老子盾蝸牛Aegista lausti micra Pilsbry et Hirase、大釘蝸牛Pseudobuliminus certus Zilch、扁蝸牛Bradybaena similaris Ferussac、球蝸牛Acusta tourannensis Souleyet、史因福長蝸牛Dolicheulota swinhoei、台灣長蝸牛Dolicheulota formosensis H. Adams扭蝸牛科-扭蝸牛Odontartemon heudei
  •     註:目前已將「史因福 (R. Swinhoe)」統一稱為「斯文豪(R. Swinhoe)」。
  • 詞:腹足綱(Gastropoda)、國家公園(National Park)、採集(Collection)、目錄(Catalogue)、華萊士線 (Wallace's Line)、英國(UK)、香港(Hong Kong)、菲律賓(the Philippines)、德國(Germany)、日本(Japan)、美國(USA)、緬甸(Burma)、馬來西亞(Malaysia)、中國(China)、印度(India)、西印度(West India)、太平洋(Pacific Ocean)、韓國(Korea)、台灣(Taiwan)。

Copyright ©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 Biodiversity Research Center, Academia Sinica
128 Academia Road Sec. 2, Nankang Taipei 115 Taiwan.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content on this sit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 Derivative Works 2.5 Taiwan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