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資料

列出此文獻提及的貝類物種
編號
000004
年份
1974
作者
張寬敏 (K. M. Chang)
期號頁碼
1:21-30
標題 (書名)
北海之特性及其貝類(Northern seas and their mollusks)
刊物名稱
貝類學報 (Bulletin of Malacology)  出版者 中華民國貝類學會 (The Malacological Society of Taiwan)
關鍵字
 腹足綱(Gastropoda), 雙殼綱(Bivalvia), 頭足綱(Cephalopoda), 多板綱(Polyplacophora), 太平洋(Pacific), 大西洋(Atlantic), 北極(Arctic)
  • 貝類科名:腹足綱(Gastropoda)的峨螺科(Buccinidae)、楊桃螺科(Harpidae)、鮑螺科(Haliotidae);雙殼綱(Bivalvia)的海扇蛤科(Pectinidae)、垂紗蛤科(Solemyidae)、圓胡桃蛤科(Nuculidae)、絹衣蛤科(Hiatellidae)、皺臘梅蛤科(Nuculanidae)、貽蛤科(=殼菜蛤科Mytilidae)、茅屋蛤科(Carditidae)、日光蛤科(Tellinidae)、簾蛤科(Veneridae)、馬珂蛤科(Mactridae);多板綱(Polyplacophora)的石鱉科(Chitonidae)、薄板石鱉科(Ischnochitonidae)、鮫皮石鱉科(Lepidopleuridae);頭足綱(Cephalopoda)的葵鸚科(=船蛸科Argonautidae)。
  • 導讀:所謂北海乃指北極海及其周圍的海域,常包括太平洋及大西洋之最北部。這寒冷而偏僻的北海一帶,竟一直受人重視。遠在18世紀後半,英國航海家柯克完成了兩次太平洋的地理測量航海之後,為開發歐洲經過北海到太平洋的遠東航線,又進行了第三次出海探險,再加上有石油資源及政治的考量,可見北海在交通及軍事的重要。北太平洋之千島及阿留申火山帶是由富含矽酸之火山岩組成,當火山爆發時氣體及蒸氣中所含有之大量矽酸即溶於海水中,進而提供了浮游生物之營養,致使浮游生物大量增殖,引發北海區魚類的大量繁殖,而浮游生物死亡後形成海雪(Marine Snow),最後堆積在海底軟泥中,被細菌分解為矽酸鹽。由於這個因素,所以北海雖處緯度較高的北極區,但貝類的分布仍十分多。海洋動物地理學家羅斯(Ross)曾經指出,地球南北兩極性分佈(Bipolarity)之事實,南北兩極共有的貝類包含有峨螺科、海扇蛤科、垂紗蛤科、圓胡桃蛤科、絹衣蛤科、石鱉科、薄板石鱉科、鮫皮石鱉科、皺臘梅蛤科、貽蛤科、茅屋蛤科、日光蛤科、葵鸚科。北海之貝類具有許多特色,種類不多但變異多。同一種內的形態、大小、殼表的紋樣等差異很大。在北海要採集50種貝類相當地困難,而且標本數目增多時必然會發現有中間型而使種之鑑別更加困難。而且北海的貝類其顏色多是灰、灰褐、綠灰色,且無光澤,殼厚但頗脆弱,殼表乏有奇特的形態。本文特別介紹較有興趣的貝類,一、維納斯蛤Mercenaria stimpsoni (Gould)-英文名為QuahogQuahaug作為食用,佐以Whisky酒。二、立帆蛤Patinopecten (Mizuhopecten) yessoensis Jay-貝柱做為罐頭。三、伯萊螺Volutoharpa ampullacea perri Jay1853年美國船艦訪日本時,至日本下田海邊拾貝,其中一枚貝殼以伯萊船長之名,命名為伯萊螺。四、夷呆蛤Mactra sinensis carneopicta Pilsbry-可生吃及熟食。五、夷鮑螺Haliotis (Nordoris) discus hannai Ino-重要的食用大型鮑螺。六、大石鱉Cryptochiton stelleri Middendorff-最大型的石鱉。
  • 關鍵詞:腹足綱(Gastropoda)、雙殼綱(Bivalvia)、頭足綱(Cephalopoda)、多板綱(Polyplacophora)、太平洋(Pacific)、大西洋(Atlantic)、北極(Arctic)。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中央研究院 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版權所有
台北市南港區11529研究院路2段128號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除另有註明, 本網站之內容皆採用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