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資料

列出此文獻提及的貝類物種
編號
000063
年份
1977
作者
溫永福(Yung-Fu Wen)
期號頁碼
4:55-62
標題 (書名)
廣東住血線蟲在非洲大蝸牛體內的遷移路線及發育狀況的研究(The study of the migration route and development of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in Achatina fulica
刊物名稱
貝類學報 (Bulletin of Malacology)  出版者 中華民國貝類學會 (The Malacological Society of Taiwan)
關鍵字
 腹足綱(Gastropoda), 寄生蟲(Parasite), 廣東住血線蟲(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台灣(Taiwan)
  • 貝類科名:腹足綱(Gastropoda)的非洲大蝸牛科(Achatinidae)。
  • 導讀:23隻來自澎湖白沙的非洲大蝸牛(Achatina fulica此地區的非洲大蝸牛,未曾發現有廣東住血線蟲的感染),置於含有廣東住血線蟲第一期幼蟲的塑袋盤內,讓其行、吃菜葉,如此經過6小時的感染。從感染後1~24天(除第13天停電無法作人工消化檢查外),在每隻蝸牛體內都有幼蟲檢出,其中以蝸牛的肺、襟部和腹足肌的感染濃度較高,在此三種器官中並沒有發現蟲隨感染時間的長短,分別集中於某些器官的現象,由此可說明廣東住血線蟲的幼蟲侵入非洲巨大蝸牛的體內後,並不作定時定器官的遷移,可在侵入的器官內,由第一期幼蟲發育到第二期幼蟲,再繼發育為第三期幼蟲。第一期幼蟲侵入蝸牛體內的第7天開始在肺、消化道進行第一次蛻皮,便成為第二期幼蟲,但此第二期幼蟲仍包在脱去的角皮層內。感染後第17天,變成第三期幼蟲,但此時第三期幼蟲仍包在第一次和第二次脫去的角皮層內,當第三期幼蟲脫離角層之後,就具有感染最終宿主的能力,在感染濃度較高的三種器官(肺、襟部、腹足肌)中,感染後1~6天所檢出的幼蟲皆屬第一期幼蟲;感染後7~16天分別已有50.8%(肺)、20.3%(襟部)和13.3%(腹足肌)的幼蟲發育為第二期幼蟲,其他皆停留在第一期幼蟲的階段;感染後17~24天,分別已有59%(肺)、9%(襟部)和5%(腹足肌)的幼蟲已發育第三期的幼蟲,其餘停留在第一期和第二期幼蟲的階段(參看本文表二、表三、表四),由此結果顯示廣東住血線蟲的幼蟲侵入非洲巨大蝸牛體內後,在肺部的發育最快。
  • 關鍵詞:腹足綱(Gastropoda)、寄生蟲(Parasite)、廣東住血線蟲(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台灣(Taiwan)。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中央研究院 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版權所有
台北市南港區11529研究院路2段128號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除另有註明, 本網站之內容皆採用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