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資料

列出此文獻提及的貝類物種
編號
000105
年份
1980
作者
巫文隆 (W. L. Wu)
期號頁碼
7:101-114
標題 (書名)
台灣重要食用雙殼貝類研究 (The important edible bivales in Taiwan)
刊物名稱
貝類學報 (Bulletin of Malacology)  出版者 中華民國貝類學會 (The Malacological Society of Taiwan)
關鍵字
 雙殼綱(Bivalvia), 食用貝類(Edible Mollusks), 台灣(Taiwan)
  • 貝類科名:雙殼綱(Bivalvia)的魁蛤科(Arcidae)、殼菜蛤科(Mytilidae)、江珧蛤科(Pinnidae)、海扇蛤科(Pectinidae)、牡蠣科(Ostreidae)、蚌科(Unionidae)、紫雲蛤科(Psammobiidae)、蜆科(Corbiculidae)、簾蛤科(Veneridae)、薄殼蛤科(Laternulidae)。
  • 導讀:雙殼貝類在軟體動物門中僅次於腹足綱,雖然腹足綱有其優美的造形與漂亮的色彩,但以觀賞之用途居多。雙殼貝類的食用價值則達超過腹足類,只要水產養殖及有關生理生態的基礎研究有進展,定當可以帶動雙殼貝類大量繁殖的可行性。台灣貝類以牡蠣及文蛤等雙殼貝類為多。目前台灣除了需要再突破貝類增、繁殖的生理生態研究外,對於公害問題是值得注意、檢討與預防。堀川(1935)、何(1959)、郭(1964)、巫等(1976)、楊(1980)等均有學者對食用貝類作調查,但這些報告不是只羅列了學名,就是偏重於養殖戶的調查,對於現場貝類的生態環境及形態特徵,報告不多。本文有鑑於此,為求完整性的台灣食用貝類調查、開發與養殖,擬先就重要的食用雙殼貝類,作進一步的探討,以謀求大量開發此種無脊椎資源的可行性。雙殼貝類幾乎均可供用,但有的體型較小,肉體小,產量少以及棲息場所不易為人類所採捕者,其食用價值都很小;然而隨著漁撈技術的改進與作業範圍日益擴大,養殖品種的改良等均有利於雙殼貝類食用價值的提高。以往在台灣所發表的貝類報告中,所引用的學名與種類,甚至於產地大部份均係沿襲黑田德米的目錄。本文所用之學名則是較為常用而正確的學名,產地資料亦增列個人調查的結果。本文所附的種類如下,魁蛤科-大毛蚶Scapharca satowi (Dunker, 1882)、血蚶Tegillarca granosa (Linnaeus, 1758)。殼菜蛤科-綠殼菜蛤Perna viridis (Linnaeus, 1758)、土嘴瓜Modiolus (Modiolus) metcalfei (Hanley, 1843)、黑石蜊Lithophaga (Lithophaga) teres (Philippi, 1846)。江珧蛤科-牛角蛤Atrina (Servatrina) pectinata (Linnaeus)。海扇蛤科-日月蛤Amusium pleuronectes (Linnaeus)。牡蠣科-長牡蠣Crassostrea gigas (Thunberg, 1793)。蚌科-石蚌Unio douglasiae (Griffith et Pidgeon)、圓蚌Anadonta (Sinanodonta) woodiana (Lea)。紫雲蛤科-西施舌Hiatula diphos (Linnaeus)。蜆科-台灣蜆Corbicula fluminea (Muller)。簾蛤科-厚殼蛤Gafraium pectinatum (Linnaeus)、淺蜊Tapes literata (Linnaeus)、橫簾蛤Paphia (Paphia) euglypta (Philippi)、文蛤Meretrix lusoria (Roeding)、環文蛤Cyclina sinensis。薄殼蛤科-公代Laternula (Exolaternula) truncata (Lamarck)。每一種類均附有分類地位、形態描述、生態環境及產地分佈等基本資訊。
  • 關鍵詞:雙殼綱(Bivalvia)、食用貝類(Edible Mollusks)、台灣(Taiwan)。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中央研究院 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版權所有
台北市南港區11529研究院路2段128號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除另有註明, 本網站之內容皆採用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