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資料

列出此文獻提及的貝類物種
編號
000122
年份
1982
作者
張文重 (W. C. Chang)
期號頁碼
9:27-33
標題 (書名)
An Observat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Albino Type of Achatina fulica from Taiwan (白化型非洲大蝸牛的飼養觀察)
刊物名稱
貝類學報 (Bulletin of Malacology)  出版者 中華民國貝類學會 (The Malacological Society of Taiwan)
關鍵字
 腹足綱(Gastropoda), 白化型(Albino), 台灣(Taiwan)
  • 貝類科名:腹足綱(Gastropoda)的非洲大蝸牛科(Achatinidae)。
  • 導讀:台灣產的非洲大蝸牛Achatina fulica Bowich是由日人下條久馬一於1933年,自新加坡引進飼養,但後來發現非洲大蝸牛並沒有像法國蝸牛Helix promatia LinnaeusHelix aspersa般美味,而被棄養於田野中,因而造成農作物的損害。而1961年間,由夜市中出現了炒螺肉的路邊攤,非洲大蝸牛也變成大眾商品了。直到1974年台灣產非洲大蝸牛罐頭試鎖外國成功後,鎖售量隨著逐年升高。由於非洲大蝸牛的肉質較粗硬,且帶黑色所以售價只有法國蝸牛的三分之一。而白化型非洲大蝸牛,於1978年間花蓮縣玉里鎮民陳剛一先生及南投縣草屯鎮民陳恆裕先生相續地發現白化型非洲大蝸牛,於1977年秋天,自蝸牛培育箱中分離出一對白化型非洲大蝸牛,將其隔離飼養,經長大後,繁殖出來的子代也均為肉質潔白、晶瑩可愛的白化型蝸牛。此種白化型的蝸牛經加工後,仍不變色,並給予人美味感,將可提高商品價值。如果將其作有計劃的推廣養殖,可望使本蝸牛肉外鎖事業,帶來革命性的發展。而本文就白化型非洲大蝸牛的飼養過程及生活史,加以研究,發現由野生的非洲大蝸牛篩選出軟體肉質色澤較淡褐色者,加以繁殖觀察,從其後代找到兩隻白化型幼螺,加以隔離飼養,產下的第二代全是白化型之非洲大蝸牛。
  • 關鍵詞:腹足綱(Gastropoda)、白化型(Albino)、台灣(Taiwan)。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中央研究院 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版權所有
台北市南港區11529研究院路2段128號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除另有註明, 本網站之內容皆採用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