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資料

列出此文獻提及的貝類物種
編號
000141
年份
1985
作者
張文重 (W. C. Chang)
期號頁碼
11:53-59
標題 (書名)
法國食用蝸牛之試養研究 (A tentative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escargot Helix aspersa Muller)
刊物名稱
貝類學報 (Bulletin of Malacology)  出版者 中華民國貝類學會 (The Malacological Society of Taiwan)
關鍵字
 腹足綱(Gastropoda), 食用蝸牛(Edible Snail), 法國(France), 英國(UK), 荷蘭(Netherland), 希臘(Greece), 南斯拉夫(Yugoslavia), 澳大利亞(Australia), 非洲(Africa), 台灣(Taiwan)
  • 貝類科名:腹足綱(Gastropoda)的扁蝸牛科(Bradybaenidae)、非洲大蝸牛科(Achatinidae)。
  • 導讀:法國是全世界消費蝸牛最多的國家,在餐館中也以蝸牛佳餚享譽全球,然而在法國內食用的蝸牛却相當有限,僅以Helix蝸牛品種為主要食用對象;在巴黎及諾曼地的人較喜愛庭園蝸牛(Helix aspersa Müller),而法國東部地區的消費者則較喜歡蘋果蝸牛(Helix pomatia Linnaeus),至於法國北部地區的居民則無特別偏好。庭園蝸牛在法國通稱為"Petit-Gris"而食用蝸牛稱為"Escargot"。原產於比利時,因其具有食用的商業價值,所以各國競相引進飼養,因傳遍了整個歐美國家;諸如法國、英國、荷蘭、希臘、南斯拉夫、澳大利亞及非洲等國家,比非洲大蝸牛Achatina fulica Bowdich傳得更遠也更廣。此種蝸牛在法國的售價,高於非洲大蝸牛3倍之多,在法國境內普遍地大規模養殖中。由於蝸牛市場的需求量甚大,供不應求,而迫使法國商人不得不向我國及出產非洲大蝸牛的亞洲國家,進口大宗非洲大蝸牛肉以應市。有些法國的加工業者認為非洲大蝸牛不是真正的食用蝸,而要求其政府做一個明確之區分與限制,此為我國未來外銷將面臨之一大難題。所以我國蝸牛外銷廠商,為了突破此種困境,設法自法國引進這種法國食用蝸牛飼養,因不明其生態習性,均告失敗而放棄。在198311月間,筆者受廠商之委託,自法國引進一批(50隻),用於試養研究,目前已初步繁殖成功,茲將個養殖方法詳述於本文,供大家參考。庭園蝸牛交配後平均在10-25天內,開始挖洞產卵,每次僅產40-65粒,卵粒圓形,呈淡白色,卵徑0.3公分,在室溫(28-30oC)平均孵化時間為9天,稚蝸飼養到105天即達成熟,可以交配,食性與非洲蝸牛相似。
  • 關鍵詞:腹足綱(Gastropoda)、食用蝸牛(Edible Snail)、法國(France)、英國(UK)、荷蘭(Netherland)、希臘(Greece)、南斯拉夫(Yugoslavia)、澳大利亞(Australia)、非洲(Africa)、台灣(Taiwan)。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中央研究院 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版權所有
台北市南港區11529研究院路2段128號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除另有註明, 本網站之內容皆採用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