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資料

列出此文獻提及的貝類物種
編號
100252
年份
1995
作者
通俗講座
期號頁碼
21:21-25
標題 (書名)
通俗講座話硨磲蛤
刊物名稱
貝友 (The Pei-Yo)  出版者 中華民國貝類學會 (The Malacological Society of Taiwan)
關鍵字
 腹足綱(Gastropoda), 目錄(Catalogue), 雜項(Miscellanea), 西太平洋(West Pacific), 印度洋東部(East Indian Ocean), 玻里尼西亞(Polynesia), 紅海(the Red Sea), 菲律賓(the Philippines), 斐濟(Fiji), 東加(Tonga), 台灣(Taiwan)
  • 主題:介紹硨磲蛤的貝類知識。
  • 貝類科名:腹足綱(Gastropoda)的硨磲蛤科(Tridacnidae)。
  • 導讀:硨磲蛤是最大的雙殼貝殼,長達136.87公分,最重達400公斤。硨磲蛤科有二屬九種,硨磲蛤屬(Tridacna)有七種。一、巨硨磲蛤Tridacna gigas (Linnaeus)-分佈於西太平洋及印度洋東部,高雄及恆春均有化石出土。二、鱗硨磲蛤Tridacna squamosa Lamarck-殼表放射肋上長有很大的鱗片,分佈於西太平洋、玻里尼西亞以及印度洋到紅海、台灣的恆春一帶。三、長硨磲蛤Tridacna maxima (Roeding)-放射肋數目多,貝殼長形,分佈於印度洋、太平洋、台灣西岸外均棲息。四、圓硨磲蛤Tridacna crocea Lamarck-貝殼顏色為較淡的橘紅色,殼長約10公分,均埋入在珊瑚礁內,露出殼口,分佈於西太平洋及玻里尼西亞。五、扇硨磲蛤Tridacna dersa (Roeding)-類似於巨硨磲蛤,但放射肋很低,形狀像扇子,貝殼大多10多公分,限於南太平洋及菲律賓南部的蘇祿海域。六、鬼硨磲蛤Tridacna tevoroa Lucas, Ledua and Braley, 1990-殼長達55公分,只分佈於斐濟群島及東加王國。「tevoroa」的斐濟土話為「魔鬼」之意。七、羅硨磲蛤Tridacna rosewateri Sirenko et Scarlato, 1991-很像鱗硨磲蛤,但足絲孔很大,貝殼較薄,產於印度洋模里西斯北方的Saya de Malha Bank,貝殼常被濃密的海草覆蓋。菱硨磲蛤屬(Hippopus)有二種。一、菱硨磲蛤Hippopus hippopus (Linnaeus)-殼稍帶三角形,幼貝殼面全部有褐紫色斑紋,且鱗片突起,密密麻麻不規則地散佈在殼面,長大後花紋消失,產地限西太平洋及南太平洋。二、菱硨磲蛤Hippopus porcellanus Rosewater, 1982-混合於菱硨磲蛤成貝中,唯貝殼的輪廓較圓,較薄,足絲孔也很狹,只分佈於菲律賓南端蘇祿海島嶼。硨磲蛤Giant clam幼貝為雄性,成貝為雌雄同體,成長速度,與太平洋的珊瑚礁相同,每年長5公分,但是貝殼愈大,長得愈慢。硨磲蛤外套膜上有褐蟲藻(Zooxantellae),硨磲蛤以此為生。因此硨磲蛤只棲息在40公尺以淺的珊瑚礁隙縫或泥沙海底上,以殼頂朝下,雙口向天開,從足絲孔分泌足絲,附著於硬物體而站立。硨磲蛤的肉可吃,早期玻里尼西亞人將之曬乾後,方便攜帶渡海充飢。硨磲蛤的殼用途很廣,木工削皮用,當農業耕鍬,搗檳榔用,也當崇拜物,錢幣等,硨磲蛤為世界保育種貝類。
  • 詞:腹足綱(Gastropoda)、目錄(Catalogue)、雜項(Miscellanea)、西太平洋(West Pacific)、印度洋東部(East Indian Ocean)、玻里尼西亞(Polynesia)、紅海(the Red Sea)、菲律賓(the Philippines)、斐濟(Fiji)、東加(Tonga)、台灣(Taiwan)。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中央研究院 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版權所有
台北市南港區11529研究院路2段128號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除另有註明, 本網站之內容皆採用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