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 |
200045 | 年份 |
1984 |
作者 |
周照仁(C. R. Chao) | 期號頁碼 |
376:24-25 |
標題 (書名) |
本省魷魚的產量與利用(The production and ultilities of the squids from Taiwan.) | ||
刊物名稱 |
中國水產(China Fisheries Monthly) | 出版者 | |
關鍵字 |
頭足綱(Cephalopoda), 魷漁業(Squid Fisheries), 西北太平洋(North-West Pacific Ocean), 紐西蘭(New Zealand), 台灣(Taiwan) |
- 貝類科名:頭足綱(Cephalopoda)的魷科(Ommastrephidae)。
- 導 讀:台灣自1972年開發遠洋魷釣漁業以來,由於政府與業者的配合及努力而迅速發展,魷魚產量激增,雖然期間也遭遇石油危機及各國設立二百海浬經濟海域的影響,但仍是我國目前漁業不景氣中的熱門漁業之一。尤其1980年魷魚流刺網漁具開始使用後,更使魷魚產量增加,成為國內重要的漁業資源之一。根據台灣地區漁業年報的統計,1981年度之烏賊類漁獲物的年產量為台灣僅次於鮪魚、蝦類之第三大宗漁獲物,其年產量自1977年起即持續增加,而增產的原因與台灣魷漁業的急速發展有密切關係。魷魚產量由1976年之1,627公噸到1980年之12,250公噸,產量增加了6.5倍,到1981年甚至高達28,786公噸,為1976年的17.6倍。由於魷魚產量年年增加,在烏賊類漁獲物中所佔的百分比也逐年提高,於1981年約佔烏賊類總漁獲量的二分之一。台灣魷漁業作業的漁場幾年來多以西北太平洋漁場為主,其次為紐西蘭海域之漁場。西北太平洋漁場屬於公海區域,沒有漁法限制,故作業船數近兩年來急速增加,而紐西蘭漁場,因中紐漁業合作的協定,每年有一定之限額,且對流網漁法加以限制,故作業船數的增加有限。台灣11年來在西北太平洋漁場及紐西蘭漁場作業的船數統計,顯示1981年與1982年的西北太平洋漁場的作業船數增加很多,發展很快,幾乎佔作業總船數的三分之二。台灣魷魚的產量依漁場不同可加以區分為西北太平洋漁場及紐西蘭漁場。西北太平洋區漁場,因係公海自由漁場,故1981年與1982年作業船數的增多,其漁獲量也迅速增加,數量由1980年之4,630公噸急速激增至1981年之20,640公噸,1982年之25,000公噸,產量為台灣魷魚總生產量的大部份,所捕獲之魚種以赤魷(Ommastrephes bartrami )為主。紐西蘭漁場因漁業合作的限定,故漁獲量較西北太平洋漁場的產量為少,但產量亦隨著作業船敷的增多而逐年增加,至1982年漁獲量亦達到14,800公噸,所捕獲之魚種以紐西蘭魷(Nototodarus sloani sloani )為主。近年來,台灣所捕獲之魷魚多做為加工原料,極少供應生鮮市場消費食用,其加工方法主要為做成調味乾製品,以魷魚絲、魷魚片的型態於市場上銷售,紐西蘭魷因體型較小,胭部肉薄,除了可做調味乾製品外亦可做為乾品的加工原料,以魷魚干的型態供應市場。但國內乾製品的消費市場有限,曾經有人估計國內對魷魚乾製品的需要量,最低為一萬五千噸,最高為二萬噸(不包括鎖管及烏賊),而目前國內魷魚產量已達四萬噸之譜,面對此種供過於求的形態,除了提高國民對魷魚乾製品的消費量之外,開發魷魚新的消費型態,使消費市場增加,實乃刻不容緩之問題。去年開始,各漁業有關單位均嘗試魷魚生鮮消費市場的推廣,烹調各式魷魚佳餚供外界品嘗,並擬印製食譜提供消費者參考。此外,亦考慮其他不同型態的加工方法,如魷魚罐頭、魷魚丸的製造研究,以提高魷魚的消費利用。據估計,世界海洋尚有400多萬噸末利用的魷魚資源,而目前國內漁業界也正嘗試阿根廷公海海域魷漁場的開發,因此往後台灣魷魚的產量將會繼續增加,而未來設法拓展魷魚的各項加工及其製品的外銷國際市場,將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課題。
- 關鍵詞:頭足綱(Cephalopoda)、魷漁業(Squid Fisheries)、西北太平洋(North-West Pacific Ocean)、紐西蘭(New Zealand)、台灣(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