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 |
200061 | 年份 |
1989 |
作者 |
洪楚璋、韓柏檉、洪慶宜(T. C. Hong, P. C. Han and C. I. Hong) | 期號頁碼 |
24:76-95 |
標題 (書名) |
A Case Study of Green Oysters: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in the Taiwan Coastal Water.(綠牡蠣事件:台灣近岸海域溶解性有機物之研究) | ||
刊物名稱 |
台灣大學海洋學刊 (Acta Oceanographica Taiwanica) | 出版者 | |
關鍵字 |
雙殼綱(Bivalvia), 綠牡蠣(Green Oyster), 溶解性有機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台灣(Taiwan) |
- 貝類科名:雙殼綱(Bivalvia)的牡蠣科(Ostreidae)。
- 導 讀:自從民國75五年元月茄萣海域發現綠牡蠣,三個月後牡蠣(Crassostrea gigas)相繼死亡事件以來,筆者等先後曾報導該海域海水中銅物種 (有機與無機態銅)與型態 (粒狀性與溶解性,活潑性與不活潑性銅),銅錯合能力,以及生態與環境因子等與牡蠣累積銅之關係。本文繼續報導綠牡蠣海域溶解性脂肪類,酸類,與鹼類有機物以及總有機物之分佈及其相互關係。分析結果,發現鹼類 (介於 0.03±0.02與9.33±0.55mg/l),酸類 (介於<9.35μg/l與8.01±0.52mg/l),脂肪類 (介於<6.14 μg/l與5.09±0.19mg/l)與總有機物 (介於0.20與15.0mg/l)含量隨區域與季節之不同而變化;例如高脂肪類含量多出現在遠離陸地測站,且與生物活性有密切關係;其他三類最高值多出現在近岸測站,多與陸源 (特別是酸類有機物)有機性污染源有關。本文曾詳述這些有機物與生物活性及陸源污染間之相互關係。
- 關鍵詞:雙殼綱(Bivalvia)、綠牡蠣(Green Oyster)、溶解性有機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台灣(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