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資料

列出此文獻提及的貝類物種
編號
200071
年份
1980
作者
林曜松、湯弘吉(Y. S. Lin and H. J. Tong)
期號頁碼
19(2):15-22
標題 (書名)
Biological Studies on Cultured Oyster in Penghu.(澎湖養殖牡蠣之生物學研究)
刊物名稱
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集刊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Zoology, Academia Sinica)  出版者 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
關鍵字
 雙殼綱(Bivalvia), 成長(Growth), 發育(Development), 死亡率(Mortality), 害敵(Enemy), 台灣(Taiwan)
  • 貝類科名:雙殼綱(Bivalvia)的牡蠣科(Ostreidae)。
  •     讀:為了瞭解有關澎湖養殖牡蠣Crassostrea gigas的生物知識與蚵民遭遇的困難,在19781979二年內,在大菓葉海岸搭設二台延繩式與一台竹筏式養殖架,每台懸掛600串牡蠣,每月自架上逢機選取二串牡蠣以檢視其成長、生殖巢的發育、死亡率與害敵的發生。澎湖牡蠣的生長快速,大約養殖六個月,殼高即可達6公分,但自8月至12月間,則未見其生長。竹筏式與延繩式下的牡蠣成長,則無顯著差異。牡蠣生殖巢之發育,隨個體而異。養殖牡蠣成長三個月後,已有4﹪的個體成熟,到8月時,絕大多數的個體,生殖巢呈飽滿狀態,在9月中旬與10月中旬間,曾有大規模的排卵活動,第二次排卵期則為12月至1月上旬間。養殖期間,牡蠣個體不斷減少,在1978年夏天,牡蠣嚴重死亡的現象與扁蟲的大量發生有密切關係。又東北季風時,許多牡蠣串或每個母殼上之牡蠣甚易脫落。若持續養殖至12月,97%的牡蠣均已失落。在養殖架下,每串牡蠣收成的淨肉重,56月急速增加,於8月時達到最高,此後又逐漸減少。有關牡蠣養殖與收穫,本文亦有討論。
  • 詞:雙殼綱(Bivalvia)、成長(Growth)、發育(Development)、死亡率(Mortality)、害敵(Enemy)、台灣(Taiwan)。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中央研究院 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版權所有
台北市南港區11529研究院路2段128號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除另有註明, 本網站之內容皆採用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授權條款授權